2025 Sep - 既右、又左
My monthly reflection on what's my side, left or right, in response to current heatedly debated immigration issue and my identity being gay.

「我既右、又左」,最近很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立場
左派源自於我發覺自己是一個透過憤怒做為驅動力的人,因爲憤怒、所以清醒,因為清醒、所以憤怒。但也有不少時刻,我質疑自己是真的為了同個信念而憤怒嗎?還是其實我只是又長成了另一個憤世嫉俗的左膠?
我一直深以 incel 族群為惕,因為我深刻地知道我對同志族群懷有深刻而巨大的憤怒,這個憤怒來自於我做為黃種人、做為亞裔、做為陰柔氣質者、做為纖細體態者等種種因素交織下,生成的「身為受壓迫者的吶喊」。
Cancel culture is never pretty but it is and will always be there, so either you make peace with it, or you’ll want to kill yourself. I choose to make peace, even when I’m still constantly experiencing the general hatred from every interaction with the gay community.
不是說我甘於且安於受害者的身分,因而從此就勤勤懇懇地高舉世界待我不公的旗幟,大聲嚷嚷著我的憤怒。相反地,我一直很體切地把自己放在不同的場域下,去感受每一次的拒絕,又或者說是每一次的不甚理想的互動。
我健身、我學習,因為我想知道究竟讓自己更貼近所謂主流,那我所遭遇到的不適,是否就會有所不同,還是世界其實一直都和我被踩時所見的泥水類似,唯一不同地是我在某些時刻也成了那個潑濺污濁到他者身上的人。
我希望不會,我也確信自己不想。
-
我說我右派,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來自於有選擇的階層,或者說我無時不刻都試著最佳化一切、讓我隨時具有不同的選擇權。我花了非常多心力經營與維繫我所擁有的一切,以及到達我現在的位置,不甚完美、但我很喜歡能夠自在舒展的自己。
我時常想著,如果你在一個地方總想著要將其變成自己能夠舒適龜縮著的網,那個網終將會成為束縛著你的繭,而成了厚厚的泡泡阻隔你感受生活的真實。就像我永遠沒辦法理解為何到另個文化下,卻不願試著融入而是想將其打造成又一個自己的母國泡泡的人。
也不太能理解當你總抱怨著薪水太低、工時太長、移民政策太爛,但又沒辦法做出其他的行為來試著讓自己成為更有能動性的人,這只說明你不夠有才、不夠聰明,也完完全全不夠努力,因此你需要透過揭露自己的苦難、或吹噓自己的成就,來將自己很脆弱的自我用層層的透明泡泡紙包起來。
「如果你不夠努力卻只會抱怨,也不會想著要怎麼採取行動,那只說明了你不適合」
我所遇見的每個在臺灣以外的城市生活的朋友們,都花了好大的心力及成本在異地找到自己的安身且安神之處,不是說我們不愛臺灣、或者是想證明什麼,而是我們就恰恰知道自己需要距離、空間,來仔細審視自己對臺灣的愛,以及對很多很多當你身在其中時看不清楚的事物。
-
我強迫自己接觸了不同層面的惡意,有時候惡意不是刻意被彰顯出來的,而是在不經意的冷漠間忽然被尖銳的邊緣給割傷了自己的靈魂,但我覺得我還是珍視每個新的閃亮亮的靈魂走入我生活的瞬間,當某時片刻我們雙方的光亮交會,那是驅使我再次相信人性的動力。
溫柔是一種選擇,溫柔的人並不是不知道如何傷害他人,而是在知道後,選擇了不傷害人,所以才選擇將自己靈魂的一小部分切成細碎的光點,希望能照拂自己以及對方。
我希望自己時常是個溫柔的人。
-
我不喜歡揭露苦難、將一切痛苦都歸咎於結構化問題的極左,也討厭吹噓成就、讚成一切都有其應許、應放置之處的極右。
保持憤怒吧,因為憤怒使我清醒,但在每一次微小的期待落空時,我還是會試著燃起面對世界的勇氣,溫柔地對待每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