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臺灣人」在兩岸經驗下的辯證

我作為臺灣人,從倫敦、上海到臺北的反思。

「我是臺灣人」在兩岸經驗下的辯證
我是一個堅決不說「優化用戶」的人,「改善使用者」是我使用的語言。

講個小故事,我其實從大二開始後就變成了一個政治冷感的人,起因在當初同婚公投過後,我和幾個朋友到北車的街頭做 Free Hug,遇到好幾個路人路過時冷嘲熱諷,也遇到精神有點問題的阿姨當街對我們破口大罵。

我覺得我好像見證了臺灣的世代在新議題上的努力,但一切在努力之後又落回沉痾已久的傳統窠臼中。同時我也看見了,當立場不同時、保持禮貌與良善,這件事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我把自己對議題的熱忱硬生生地從身上剜去,讓自己和所有議題都保持在一種「好,我會稍微研究,但我不會再為此而倡議」的冷漠

倫敦

大三之後我再也沒有參加過遊行,因為我不覺得參與遊行這件事會對一切有任何改變。我還記得在倫敦的住處,某次我和幾位 RCA Fashion 的朋友提到,我對臺灣的同志生態深痛欲絕,覺得臺灣大家一直活在一個很厚的同溫層裡,活在「啊,臺灣其實很自由、很 vibrant」,但其實對整個社會的真實脈動無感。浸潤在舒適的同質圈內久了,對「異議」的耐受度以及思辨能力會降得特別低,而這個現象不只限於同志議題上。

「對話醞釀更貼近自由的可能」是大四時我擔任 TEDx 臺大的講者部長,我們的核心宗旨。一直覺得長久以來,我以及我所存在的臺灣社會處在一個無法有效對話的情境下。


上海

今年五月去了趟上海,某天下午我在南區要騎腳踏車回住處時,我停在一個很大的路口,下午三點的太陽熱烘烘地照在我身上,迎面而來我看到騎著小電驢的大爺大媽,還有背著黃色外送箱的美團外送員。

我忽然間感覺自己像是處在平行時空,在一個同樣講中文、但所有的一切都非常異質的地方,即便共用「中華」二字以及有過層層疊疊相似的歷史,但命運以及歷史後來的走向,讓兩方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有趣的是,我當下的另個念頭是「如果當初國共內戰沒有打輸,國民黨沒有對人民施行高壓政策」,如今中國的樣貌又會是什麼?

當時轉念只覺得很好笑,不過一直到近期我忽然意識到,臺灣人和中國人是截然不同的民族。


臺北

上週和一位四川籍、但在紐約住了六年現在長居倫敦的朋友 K 碰面,他這趟來距離上次差了十年,但意外地在他印象中兩次差異不太大。他買了達賴喇嘛和其他在中國買不到的中文書籍,去了中正紀念堂仔細看了臺灣近代的歷史以及二二八事件的緣由。吃飯時我提到,我覺得臺灣人一直以來都在處理後殖民的傷痛,包含日治、戒嚴等,且我們一直在試著回應一個關於本質的問題:

「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什麼定義了臺灣人」

中山站附近的臺北街頭
中山站附近的臺北街頭,我覺得這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我對臺北的印象

在蔡英文執政期間,尤其我去了英國重新檢視自己身為臺灣人這件事的意義,我們確確實實地建立起臺灣人這個民族的群體意識。後來我和 K 聊了大罷免,他對罷免這件事很好奇(想當然),在我快速科普完近代臺灣史後,他分享了從他的角度以及教育體制下的觀察,共產黨的執政基礎來自於提供人民經濟上的富足,但當人民富足起來之後會開始轉往探索精神上的其他價值,而這會潛在造成執政基礎的不穩定。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提到:

當代的中國人民有一種普世性的無力感

在中國內抱怨執政並不會是大問題,他這趟回上海其實意外地遇到好幾位司機抱怨民生問題、抱怨政府執政,但我提出「這是因為從討論到行動之間還是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中國政府已經用過去的行動表明他們對人民集會行動這件事的態度」。

六四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結果,同時更近期的各種媒體禁令也是同樣的,不過從前陣子的白紙事件可以看出在某種程度上政府也會害怕類似事件的出現,簡而言之,這是一個關於底線的問題。

我最後問了關於六四的問題,從小到大總聽說在中國六四是禁詞,但究竟這個噤聲實際的情況是什麼我從來沒有查核過,以下是他的原話:

我們從來沒有學習過六四,完全沒有。我是一直到去美國後才開始認知到這件事的,這種集體性記憶被抹除的情況是很不可思議的

另外,我很推薦所有人去看柴靜對鄧小平訪談的評價,尤其是其中對六四所持的立場,我覺得與記者法拉奇的交鋒十分深刻。


雖然政治冷感,我每次公投、選舉還是會去投票,且在每次投票前我都會花時間閱讀完資訊後做出選擇,對比以往要花費很久理解雙邊立場,我這次用了 Agent 來拆解資訊。恰好這週在研究 Chain of Thought Prompting,想更精確地利用語言模型來把我想理解的知識,拆解成更精準、脈絡化的內容,同時提供資料來源讓我能反查正當性。

我做了一版 prompt 爬取大安區立委的資料,覺得彙整出的內容頗有架構,推薦給大家:

你是完全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政治評論家,我要你爬取網路上所有關於這位現任立委的政績、問政資料,同時對比該區罷免團體的論述,你的執行步驟應該是:
1. 爬取立法院公開的資料以及所有公開、包含各種立場的媒體資料
2. 彙整成一份具體的政績、立場比對表,並且要對應該點詳細列出雙邊的立場及論據
3. 最後列點或以表格呈現,同時確保資料來源都是我可以反查的

我要你爬取的立委資訊是:
- 縣市
- 行政區
- 姓名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不管立場怎麼樣,都要出門投票。投票是公民自決和民主的基礎。(但當然我會投下罷免票)